找到相关内容1628篇,用时6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中观精要》意趣蠡测——佛学大师更敦群培精神境界发凡

    比附或显示其人生特点的话,则以缜密思维、深刻探究的思想而言,他是藏区寺院的康德;以突破传统、超越时代的风格而言,他是雪域佛国的尼采。而在藏传佛教的历史,能够与其比肩的,人们也许可以提出著名的六世达赖...己任。这也许即为他较少受宗派教门隔阂束缚,思想能突破宗派樊篱,以广阔视野和博大胸襟高屋建瓴审视整个中观体系,以至于探究佛陀说法之本怀,直抵佛法之本意宗旨之故吧;但这也成为传统保守而又以正统自居的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75274924.html
  • 四种涅槃

    于大我,执着法身的四大种性为我。同时,罗汉执着于苦集灭道四谛法,辟支佛又执着十二因缘法。法执未了,思想不免有一生一灭的变易,意境即不得安稳受用。吾人修道,由迷转悟,由凡夫而罗汉、菩萨,每一意境的...说法,而无定法。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,不执着在经文的字句名相,佛说:“吾四十九年住世,未曾说一字。”一个字也没有说到,表示诸法实相是当体即空,自性本如,一切不可得。没有说过一个字,这正是圆满的极谈、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41875667.html
  • 南怀瑾老师开示:一心皈命净土法门

    之间的界限和差别,在哪里呢? 我们要了解,由于古代中文词汇不足,因此佛经这个“心”字,有时是代表我们凡夫散乱的感情思想,所有的胡思乱想都叫它做心,也称为妄心或者妄想,这个虚妄不实的东西,非常困扰人,...两部分,身体的感觉和思想的知觉。二者合拢来,就是心,就是念。我们晓得,佛经经常说“一念之间”,一念之间是什么?我们人坐在这里,不要做功夫,自自然燃地呼吸,不呼吸就死了。气一呼出,不再进来,或者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0876183.html
  • 恒强法师:佛教对社会自杀行为的预防

    。戒和同修是说大家在日常学习、生活、工作中遵守共同的成文约定,不许有制度的违犯行为。见和同解是说大家见解一致、理念统一、目标相同,不许有思想的分裂行为。利和同均是说集体财物大家可以平等受用、合理...偷罗遮罪,反对无益的社会自杀行为。佛教的教义、戒规、情操与修行方法能积极预防自杀行为。缘起性空、修行解脱、随缘自在等思想可以消除人们对社会人生的执著、困惑、悲观与失望,持戒、布施、忍辱、四摄、六和敬等...

    恒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0978314.html
  • 简明西藏密宗喇嘛教史(1)

    在此以大量的篇幅介绍西藏的苯教?   松赞干布以前的西藏,境域狭小,至松赞干布,才扩张疆土,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落,逐渐强大起来。松赞干部征服了诸多部落,必然要在文化思想,建立一个全新的、统一的意识...形成的一种混合式的宗教,这就是西藏的密宗。   西藏的吐蕃王朝,自赤松德赞执政时期,从印度迎请寂护、莲花生、无垢友、佛密等师,来西藏大力的弘扬密教。吐蕃王朝大量引进密法的目的,是想通过发展密教,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94278976.html
  • 五戒十善论

    偷盗、不邪淫;语言的行为有四种: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;思想的行为有三种:不贪欲、不嗔恚、不邪见。这十种属于善的行为,所以叫十善业。业是行为,道是原理。这部经阐述了十善行为的原理,所以,叫十...。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,都以因果为基础。世界的宗教、哲学、科学也都谈到因果,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,所以对因果的问题总是不能正确地认识。说到因果,首先比较容易让我们想到宿命论的因果。宿命论的因果,人的命运...

    光明王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4079224.html
  • 论“政教关系”——“全球化”的宗教与当代中国

    主要涉及宗教与政治在精神、思想、观念这种“意识形态”层面的关系。必须承认,宗教与政治的价值追求是不一样的,其根本区别在於宗教强调彼岸之维,政治基於今世目标。恩格斯在分析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同时...精神和思想观念中,在由相同宗教孕育和构建的文化体系和文明形态中,以及在以某一宗教为其共同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共识中,其信仰理解中的“天国”与“人间”有相关的呼应。在这种“共识”、“共构”,宗教的“参政”、...

    卓新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454379424.html
  • 清凉国师澄观

    博学强记,过目不忘。他的头脑犹如现代的计算机一样,即能储存大量的资料,又能随意流出新颖的思想。他九岁,进入越州天应山宝林寺,在体真禅师的启蒙下,就能翻阅经、律、论三藏。十四岁遇恩试《经》得度,正式...》二十一卷,批评慧苑的;《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》。于此,澄观国师深得其奥,故法诜大师对他说:“法界宗乘,全在汝矣!”(《法界宗五祖略记》)无疑,这对澄观国师在批判慧苑思想,继承贤首法藏的华严思想,起了...

    郑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61780225.html
  • 佛教早期在华传教主体之研究

    思想的契合。特别是晋室南渡之后,知识分子中亲佛者骤然增多,如王导等与帛尸梨密多罗“披衿致契”,交往甚密,殷浩精研《小品》。何充“性好释典,崇修佛寺”,其弟何准“唯诵佛经”等等。魏晋以后大量知识分子...中国化的阐述。他的立论素为学界所重视,“运用了名实这对中国哲学史惯用的范畴,采取了民族形式,更容易打动中国的信徒群众。”僧肇的“不真即空”、“真即假有”、“真幻同一”揭示了世界的虚妄性,这种思想随着...

    张晓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95880819.html
  • 儒释道与中国茶文化

    与茶文化的关系是最为久远的。   “自然”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,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,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。道教的“隐逸”,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、随顺自然的思想发展起来的,它与...中和”境界始终贯穿其中。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,其深层根源仍具一种宗教性的道德功能。   如果说道教体现在源头,儒家体现在核心,则佛教禅宗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。中国的茶文化以其特有...

    赖功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92081413.html